校企合作网欢迎您
入库院校
1567所
毕业生
286553人
入库企业
3027家
需求岗位
216291个
今天是:

数据统计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数据统计


从2019届毕业生就业报告看当下毕业生们的选择

[ 发布时间:2020-04-11 | 浏览:22988次 ]

201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字当前,各大高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首位,多措并举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从2020年年初高校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来看,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抓住机遇修炼内核,打造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下多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着重考虑的不二选择。


毕业生就业呈现诸“多”新趋势


多样化的就业形式


在2019年各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95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除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外,大学生们也会根据个人意愿与需求选择国内升学、国外深造、灵活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如,从北京大学校本部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内外升学率31.61%,灵活就业率30.90%,签约就业率36.14%。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的国内升学率为29.0%。出国(境)15.3%,签约就业率39.4%,灵活就业率14.5%(自主创业为0.8%),其中,国内外升学率就已超过签约就业率。在北京语言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是43.88%,直接就业人群具体去向以单位用人证明为主,用人单位证明与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比例共为34.04%,自由职业的比例为16.54%(自主创业0.29%),较上届毕业生3.75%的比例上升较多。


除了选择升学、灵活就业外,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除去有的学生因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造成被动“慢就业”外,还有一些同学希望通过短暂的休息期进行思考和尝试,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欧美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大学毕业生,一般会在毕业后留出一段空档期,也就是所谓的间隔年(Gap Year)。


多元化的就业区域选择


除了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从2019年已公布的高校就业质量年报可以看到,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关注点已不局限于北上广地区,他们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进一步呈现出多元趋势。


一方面,在整体区域的选择上,以往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吸引力略有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从其他地区找寻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2019年北京地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分布为例,在京就业101181人,占61.76%,京外就业62646人,占38.24%。相较于去年2018年,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呈小幅下降趋势,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加1个百分点,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就业毕业生比例基本持平。北京林业大学2014-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间本科毕业生去往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比例有一定下降,与之相反的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比例则有了小幅的上升。除此之外,西安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有超过40%的毕业生选择西部就业。


北京林业大学2014-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在的本地高校成为了不少学生的就业首选。在C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高校中,2019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本地城市。如,在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市及东部发达地区就业,除此之外,一小部分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这部分毕业生多选择四川、重庆、陕西等地;还有选择中部地区的毕业生,他们以湖北、安徽为主。相较2018届、2019届毕业生赴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增长22.83%,其中,硕士毕业生选择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高于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就业单位类型丰富,民营企业占主力


从毕业生选择企业类型来看,当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战场。早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签约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占比47.25%,国有企业占比30.43%,三资企业占比13.04%,事业单位占比3.48%,国家机关占比3.48%。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在各高校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数据统计和报告中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如在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签的订三方协议中,民营企业占33.4%,远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中,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也是独占鳌头。


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发芽


结合时代特色及国家发展需求,各大高校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领域也初现成效。


首先,毕业生选择到重要领域,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以复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2019年复旦大学毕业生赴京津冀地区共163人,粤港澳地区共202人,长三角地区共293人;中国石油(北京)大学近三年赴国家战略地区就业人数较多,2019赴京津冀地区共497人,“一带一路”建设共1046人较去年增长78人,粤港澳地区共205人较去年增长12人,长江经济带共744人,赴长三角地区481人;除此之外,武汉大学95.72%毕业生选择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等重点区域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赴重点地区就业人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三年毕业生在国家战略区域就业情况



武汉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图


其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人数也逐步增长。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中,共有2.39万毕业生到基层就业,1.54万毕业生到西部就业;300名毕业生在北京农村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人民大学2019年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基层就业毕业生共409人,本科毕业生44人,占基层就业总人数的10.76%,硕士毕业生353人,占基层就业总人数的 86.31%,博士毕业生12人,占基层就业总人数的2.93%;北京林业大学在2019届毕业生中选择基层就业总人数为278人,占本科就业毕业生总数的21.14%,其中西部计划26人,参军入伍7人,选调生17人。除此之外,从C9高校的2019届毕业生情况来看,其中7所高校共有数千人加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定向选调生和人才专项引进项目,人数再创新高。浙江大学选择西部就业共416人,从近三届毕业生赴西部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较2017届288人、2018届337人来看,2019 届西部就业总人数稳步提升。由此看来选择基层就业成为了有志青年的另一选择。对于是否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调查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5.72%的 2019 届毕业生也给出了肯定答案。


再次,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人数最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占比最高为14.2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8.16%。在1323位创业毕业生中,服务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5.16%。同样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进入先进制造业、智能信息科技和现代服务就业人数众多,共1784人,占科研机构和企业就业人数的67.37%。


最后,在加强与国际组织联系方面,各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加快培养具有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9届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也成为了一道就业风景线。清华大学9人、北京大学6人、复旦大学10人、四川大学5人、江南大学2人,以及人民大学1人获得全职工作接收函,浙江大学4人收到实习任职录用函……各大高校积极向国际组织输送优秀人才。


供需合力凸显就业观念新转变


2019年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呈现出的新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一届大学生们的就业观。与80后追求稳定相比,他们更倾向自由。择业时注重自我意识,以兴趣、精神满足为中心,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朝九晚五”的就业观早已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自己做老板。在华北电力大学“2019届毕业生工作与兴趣爱好相关度调查”和武汉大学“2018届毕业生半年后从事低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鲜明的职业倾向和对工作的目标追求。因此兴趣与发个人展目标为内在驱动力,使毕业生必然形成多元化的就业观。

客观来看,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择也促使着大学生们更为客观的认知职位要求,多角度考虑就业选择。从用人单位面向浙江大学2019届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的学历要求来看,接受本科学历的岗位占比在75%左右,接受硕士学历的岗位占比在87%左右,接受博士学历的岗位占比在89%左右。



面向浙江大学2019届毕业生发布需求信息的学历要求分布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中看出,对择业成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历水平”;从调查 2019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人均获得用人单位录用通知的情况来看,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3.12 份),其次是博士(2.52 份), 最后是本科(2.1 份)。两所高校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以高层次人才为主。


由此看来,企业对人才的高质量要求促使毕业生继续深造意愿较高,想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来增加未来在就业市场中的择业资本和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从培养高精尖人才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是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生,要求做纯粹研究的大学走出象牙塔,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因此随之而来的就业观念也发生转变,面临毕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选择工作,继续深造、基层就业、服务重点地区、自主创业等都成为了近年来选择的焦点。


勇敢追梦,多元就业,成就真我


身处在精细化的职业发展和无边界的职业生涯时代的变化中,大学生们的就业选择将会更加开放,我们鼓励同学们的就业选择,也要引导他们了解选择的意义,科学规划生涯发展之路,提升核心竞争力。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评》都指出,功利教育会带来严重后果,只有避免教育功利化,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有批判与创新精神,能真正理解他人苦难和成就的意义,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各个地区支持性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性就业。避免从众心理,鼓励建设家乡、基层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就业选择,使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多元化就业观。


从当前企业的要求看,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更受青睐,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推动科教融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内化培养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外化突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科发展,更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转型,高校应通过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多学科、多专业的重构, 发展专业多样化的学科群, 加强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形成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依据每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把职业认知与专业领域相结合,积极拓展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专业能力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始终,探索完善学生双创培养体系,使之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效衔接国家就业新政策、不断满足双创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使毕业生充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后多元就业。



原创作者 | 黄丹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 )

编辑 | 重庆大学职就中心CAREer新媒体工作室